TocHomeGithubInfo

writings

《十七岁的单车》的复杂主题

《十七岁的单车》是一部感人至深、引人深思的电影,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诸多层面,如身份认同、社会经济差异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等复杂主题。这部电影由王小帅执导,于2001年上映,深刻地探讨了北京快速转变的城市生活以及其各类市民所面临的挑战。

影片以两位背景迥异的年轻人,小贵和小坚的生活为中心,穿插其中“城市居民”红琴的生活。农民工小贵,在繁忙的北京城市中为生计辛苦努力,担任单车快递员的角色,渴望能够赚足六百块钱获得一辆公司暂借给他的银色变速单车。而小坚则是一名高中生,偷了父亲的钱在旧车市场购买了一辆单车,而这辆单车正是小贵所丢,由此引发一系列事件,最终使这两位角色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影片以小贵和小坚为主线,并以红琴为支线,呈现了乡下人进城后的生活现实。

单车代表电影中人物对身份的追求

《十七岁的单车》蕴含着对城乡这两种身份的深刻探索。 小贵的单车成为他身份和生计的象征,而小坚对同一辆单车的依恋则象征着他对独立和地位的渴望。 当两个角色在因为对单车的需求纠缠在一起时,影片揭露了这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电影的核心是一辆单车,它是小贵和小坚的身份的有力象征。

对于小贵来说,单车不仅仅代表着一种交通方式, 这是他在繁华的北京谋生的手段。 在北京这个繁华的大都市,街道拥挤,生活方式快节奏,单车对来到北京寻求发展的小贵来说,单车是他的快递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这辆单车体现了他的勤奋、决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且是他作为工人和城市景观新来者身份的延伸。当小贵失去单车时,引发了他深刻的身份危机。没有它,他就会失去工作、生计以及他在这座城市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归属感。 这种损失迫使他正视自己作为农民工身份的脆弱性,并暴露出他在城市环境中的脆弱。

而对于小坚来说,他对单车的执着表明了他对独立和被认同的渴望。 作为一名北京一个普通家庭的高中生,他其实并没有必须需要单车的场景,他对单车的执着仅仅是他在家庭之外维护自己身份的一种方式——在当时,拥有一辆单车代表着一定程度的富裕和独立,这在城市青年文化背景下很重要。 单车代表了他对独立与自力更生的渴望,代表了小坚的一个全新的身份象征——他在拥有单车后,才被同学这个“社会”所接纳,有了与朋友们共同去娱乐的资格。最初,小坚得到单车的同时也交到了女友潇潇,让他可以去与女友共度时光。 它成为他成熟的象征,也是他摆脱高中生受庇护生活的能力的象征。然而,单车的丢失成为了他们关系破裂中的催化剂。他们的联系是脆弱的建立在物质财富等外部因素上,而不是真正的情感依赖。象征着他独立的单车的消失,使小坚的自我价值感受到了打击。 这种情感上的动荡最终导致他和女友之间的分手。从本质上讲,小坚的单车丢失代表了他身份的丧失,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他个人成长和社会认同的身份象征。

单车成为了两个主人公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贵通过单车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和个人努力的成果,而小坚则通过拥有单车感受到了物质成功和社会认可。当这辆单车在两人之间产生争执时,它不仅是物理上的争夺,更是身份和自我价值的较量。

虽然他们的需求不同,但单车的丢失,都会剥夺他们来之不易的身份。电影通过小贵和小坚对单车的争夺,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和冲突。这种冲突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深刻地体现在他们对于自身在社会中地位的认识和追求上。这种争夺凸显了物质财富在塑造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方面的重要性。

电影展示乡下人进城务工的困难

《十七岁的单车》生动地展示了乡下人进城务工的困难。影片捕捉到了农村移民在城市中感受到的疏离和脱节,他们蜂拥至城市追寻经济机遇,但却往往陷入边缘化和孤立,感到在城市的拥挤中无所适从。小贵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人所经历的挣扎。

在电影临近结尾处,随着小坚与小贵接触的越来越多,目睹了这位农民工所面临的挑战,他开始同情他并放弃了对单车的坚持。小坚意识到单车是小贵的生计,也是小贵希望和梦想的象征。

然而,在电影的最后,小贵的单车因为受到牵连而被砸坏,小贵背着损坏的单车落寞着走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单车的损坏,不仅是了小贵财产上的损失,也代表了他情感和心理上的混乱。 他在这辆单车上投入了如此多的精力,它是他的身份和生计的象征。它的损坏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整部影片中,小贵多次在北京城市环境中流离失所:从刚到北京的茫然失措,到单车丢失时的四处搜寻,再到单车损坏后的落寞。他背着单车走过人群,突出了城乡鸿沟以及农民工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所面临的困难。

电影中的另一个人物红琴也没有一个好的结局。虽然只在电影中有几个短的片段,但却凸显了理想化的城市生活形象与许多农民工在城市所面临的严酷现实之间的鲜明对比。

一开始,红琴偷穿主人的衣服,展现出了她爱慕虚荣的一面,也为她后面被辞退埋下伏笔。而她恰巧被小贵看见,小贵将她视为“高贵”的城市人,凸显了许多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理想化形象。 他们常常相信城市生活是迷人而繁荣的,而最后看到红琴被主人家所辞退,所面临的严酷现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击溃了这种信念。红琴作为农村保姆的真实身份凸显了中国巨大的社会经济差距。 虽然一些北京居民享有相对优越的生活方式,但许多农民工从事低收入、晋升机会有限的卑微工作。而小贵的发现迫使他面对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城市并不一定是他想象中的天堂,即使是那些看似富裕的人也可能有自己的挣扎和挑战。

两位进城务工的角色情节挑战了城市常有的“美好”的印象,揭露了城市生活的严酷现实,也凸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普遍渴望。它强化了影片中关于身份认同、社会经济差距以及城乡世界冲突的总体主题。

电影对现代性诱惑的批判

《十七岁的单车》对消费主义和现代性的诱惑进行了微妙的批判。这种批判贯穿于影片的叙事和视觉元素中。

其一是消费主义对身份的影响。小坚对单车的痴迷凸显了消费主义如何塑造一个人的身份。他不惜一切代价,偷父亲的钱,对家人撒谎来拥有一辆单车,只因为单车在他的同龄人中被视为身份的象征。这凸显了在一个消费驱动的社会中,物质财富在定义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这点也将在比较研究(章节\ref{比较研究})中作进一步讨论。

其二是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距。小贵的角色体现了消费主义的另一面——在城市环境中为经济生存而挣扎。作为一个农村移民,他来到北京寻求更好的生活,但却被边缘化,作为快递员面临上级和单车被偷走的双重压力。他的故事反映了许多移民所面临的残酷现实,他们被现代化的承诺吸引到城市,却发现自己处于社会的边缘。

其三是繁荣与传统景观的转变。影片中快速发展的北京城市景观形象地再现了现代性的诱惑。高大的摩天大楼,熙熙攘攘的街道与传统的胡同,下棋、晒被的老人相映成趣,成为人物旅程的背景。这种视觉对比凸显了中国城市面貌的迅速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像小贵这样的年轻人追求着摩天大楼所代表的繁荣,却被残酷的生活所打击;而老人们环境虽然朴素,却悠闲自在,电影也由此引发现代性诱惑是否值得追寻的思考。

总之,《十七岁的单车》对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城市化带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它反映了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人们的生存状态。王小帅的这部佳作证明了电影在揭示我们的生活和我们所居住的社会的复杂性方面所具有的强大力量。

2023/12/25 感觉这个网站太空了就把之前上课写的观后感放上来了